雕塑,這個傳統的文化,已經成為美化環境,或用于紀念意義以及公園的景觀文化等。雕塑具有一定的寓意,象征。
首先從一般的認識來說,在中國古代歷史里,民族文化中的不少思想觀念與精神因素對于鞏固和延續封建的歷史秩序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自近代以來人們的強烈批判。然而,其中的精華部分所蘊涵的哲學意識、道德觀念和藝術見解,又都在培育民族的優良精神品格方面起著其他方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古時的多次文化融合,佛學的東漸,漢、唐了兩代文化整合的氣魄,元、清兩代的多民族共處,這眾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反映在我國的民俗上,決定了它們的兼容性與開放性,必然要呈現出多民族性的特點。
優良的傳統民俗對人類保存、積累和傳承文化成果具有不可忽視的教化作用。如參加廟會、對歌、賽詩、看戲聽大鼓書、演出民間戲曲等,這些民俗活動,不僅可以收到增加知識、提高藝術和審美能力的效果,還能培養起人們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濃厚感情。
民俗有鞏固民族、部落或家庭的認同觀念的作用。一個地區或民族的社會成員,他們在同一類型或模式的文化環境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形成相同的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種為社會成員共同擁有的民俗文化,維系著群體的心理,是產生和形成凝聚力及向心力富有源泉性的強大動力。